为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号召,漳州市平和县芦溪镇大力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通过与我校水产学院开展合作开展稻蛙综合种养事业,在保障农民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全面构筑“生态修复防线”,走好绿色发展道路。
7月5日至7月7日,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员水产学院李学山副教授带领“稻蛙丰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队前往漳州市平和县进行采访、调研、实践,深入了解当地如何将“稻蛙共作”打造成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全产业链,从而促进产业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并利用水产专业知识对当地稻蛙养殖提出实用性建议,通过技术交流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青年智慧,在广袤的稻田中谱写属于集大青年的青春之歌。
交流模式方案,促进提质增效
“稻蛙丰年”实践队来到漳州市平和县芦溪山里印象家庭农场有限公司,与公司负责人朱振伟总经理交流稻蛙共作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了解当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的农业发展模式及养殖基地中“稻田蛙”生态立体循环种养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了解公司的种养规划及全国蛙类养殖市场现状与前景。
实践队员通过与朱振伟总经理进行深入交流、探讨,达成一致意见:当前稻蛙养殖行业的主要矛盾在于农户难以对稻米的种植及产量提起足够重视,相比于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号召,更加倾向于重视个人收益的增加,因而在稻蛙综合种养行业中存在许多“重蛙轻稻”的现象,不规范的操作导致水稻产量不尽人意。因而需尽快通过制定稻蛙综合种养行业规范化标准,通过宣讲形式让国家政策层面内容与绿色种养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促进稻蛙综合种养事业从地方探索转向逐步规范和统一的新阶段,打造可复制、可持续的绿色生态环保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有力推动稻蛙全产业链走生态、环保、绿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道路,稳步推进稻蛙综合种养事业行稳致远。
多方采访调研,总结振兴之道
“稻蛙丰年”实践队通过采访芦溪镇陈耀辉镇长、芦溪山里印象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振伟总经理及当地农户与田间工作人员,了解到芦溪镇稻蛙共作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发展。
据朱振伟总经理介绍,当地因地制宜采用综合种养和水旱轮作模式——上半年种植水稻,配套进行蛙类养殖,下半年轮种芦溪芥菜、萝卜、莴笋等蔬菜,养出的成蛙每只在7—8两左右,而公司基地内生产出的稻蛙米更是在福建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创新中心举办的福建省渔米鉴评大赛上荣获金奖。
当地农户也表示:曾经镇上青年劳动力多会选择外出务工,村镇老龄化程度逐年增加,随着稻蛙共作的产业不断融合、发展、振兴,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纷纷有所改善,稻蛙产业不仅带动了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其上下游的产业链更带动了家家户户的就业,吸引青年劳动力回流,实现经济、生态、人文等多重效益的实现,这条生态、环保、绿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道路得到当地家家户户的认可。
而谈及稻蛙产业的未来,芦溪镇陈耀辉镇长则表示:政府与企业合作发展稻蛙产业的初心与落脚点皆在于为人民谋幸福,在解决粮食生产的同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未来当地会在稻蛙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推出预制菜、发展稻蛙农旅特色实践基地等形式对稻蛙共作进行多方面推广,将“稻田+”的概念进行贯彻落实,将“养好一只蛙,产好一袋米,种好一颗菜,酿好一杯酒”作为芦溪未来具体的发展方向。
团聚青年智慧,助力产业发展
“稻蛙丰年”实践队在实践期间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一道进行土地丈量,进行适应稻蛙综合种养的标准化改造,铺设放逃网。队长林汇钦同学更是运用自身实验经验对标准化改造工作展开系列指导,帮助农民对曾经的标准化改造工作流程及细节根据不同地形、土地面积提出因地制宜的优化意见,一亩亩新的稻蛙田在农民与实践队员们努力下产生,为来年当地生态稻蛙事业蓬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实践队员与农民一道在田间捕捉稻蛙样本,测量记录其对当地的适应状况、摄食状况等数据,并与此前的数据及其他地区稻蛙种养的数据进行相应比对,针对农民在综合种养中遇到的困惑与困难结合平日所学水产养殖专业知识一一进行耐心解答,并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要素综合考量,对当地的稻蛙种养提出专业指导意见,将所需注意的事项对农民们进行详细嘱咐。
同时,实践队发现当地的稻蛙综合种养事业尚在拓展振兴阶段,家家户户产品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且销售渠道多局限于线下。因而建议当地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种养打造产业品牌,同时可借助淘宝、抖音等新媒体直播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齐发力,带动芦溪蛙与稻蛙米加速“走出去”,为当地经济与产业发展贡献集大学子的绵薄之力。
全面推动建成小康社会一年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而“稻蛙丰年”实践队也将继续响应国家号召,勇担时代重任,主动融入乡村发展大局,不断在稻蛙综合种养领域进行技术研发,推动相关技术落地,助推稻蛙产业提质增效,帮助农村与农民们昂首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断贡献青年力量。
(文:邱泽华 林汇钦/图:林汇钦/编辑:宣传部)